查看原文
其他

杨枫:学术与思想交相辉映——从英语专业大讨论谈起

当代外语研究 大民说英语 2021-09-19

【延伸阅读】

杨枫:高等外语教育的国家意识、跨学科精神及应用理念

杨枫:学者的光芒与锋芒

蔡基刚:国家经济发展需求视角下的英语专业危机及其出路

张和龙等:英语专业的属性:工具还是人文?(上)

胡开宝、王琴:国际化视域下的外语学科发展: 问题与路径——以上海交通大学外语学科建设为例

胡开宝、谢丽欣: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研究

仲伟合、潘鸣威:论《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制定——创新与思考

仲伟合:《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导下的英语类专业创新发展

仲伟合、张清达:“一带一路”视域下的中国特色大国外语教育战略的思考

仲伟合、王巍巍: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外语专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2019年末,英语专业楚歌四起,吠影吠声,新媒体上的很多观点榛芜弥望,甚嚣尘上,把整个外语界打入闷葫芦里。眼看一场学术讨论众声喧哗,沸沸扬扬,有演变为一场媒体秀之势,《当代外语研究》编辑部决定把这场学术讨论从大众媒体拉回学术轨道,遂开辟专栏,供学者各抒己见,以平等和平和的说理辩论来澄清其中的是非真伪,以达成学术共识或继续存疑。当然,作为主编,对于商榷与反商榷这种没有规则的拳击赛,并非习焉不察,率而为之,而是相信思想在公开辩难与反复对话中建立,真理在尊重事实与逻辑中产生。对于不同观点,不能一方师心自用,一方高蹈自守;通过学术平台,基于事实与逻辑,本着学术与理性,刀对刀,枪对枪,针尖对麦芒,才能使真理愈辩愈明。

 

从学术意义上看,这场讨论还算差强人意。它突破了思想定于一尊而形成的非黑即白的绝对主义;它实践了学刊的学术批评功能;它将加持外语学科的改革与建设,它将助益中国学术的发展与繁荣。但从学术有效性上看,这场讨论又不尽如人意。如,英语专业到底是人文性还是工具性?又如,英语专业的问题究竟是由人文性所导致的,还是人文性不够所导致的?这些问题,有些来稿没有从学理和逻辑上进行分析,而是随意抓几条无征的材料,攒缀异词,强作解事,却沾沾矜为独得之秘;有些论者,抓住鸡毛当令箭,仅凭个人经验、见闻,甚至情绪倾向,挥尘清谈,轻率论定,难免混淆视听,徒致聒噪。

 

应当指出,这场关于高校英语专业教育的讨论是外语界自下而上发起的一场学术运动,这一点决定了它与以前的检讨英语教育的讨论有着完全不同的气质和志向。以前的思考对象是“过去”,体现更多的是教育史评价的气质,而这次关注的对象是“未来”,始于学术争鸣,旨在重新思考和构建高校英语专业的内涵结构与价值理念。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育在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就如长江与黄河,在每一段河道上的水质与水色都不一样,如果还是依循文化与教育的视角开展外语学科战略分析与英语专业改革实践,英语专业将像一条干涸的溪流,虽费力喘延前行,终将消失在渴求滋润的河床上。我们不禁要问,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背景下,面对中国经济和文化“走出去”、“一带一路”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国家发展战略,以理论、思想和学术表现出来的对于世界的认识,什么是外语学科的贡献?外语学科不单单是为了学习、借鉴和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而存在,它的根本任务是参与世界知识体系的构建,是使中国知识成为世界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基础。然而,至少数十年来,外语界一直按照西方的“春秋笔法”构建外语学科,“西方”已然成为外语界的普遍潜意识,外语界的学术成果大多是对西方理论和观念的一种地方性解释,所以建设性的外语教育思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


目前,各种讨论观点并不一致,甚至相互抵牾,有些论调还是陈之刍狗,但是必须看到我们毕竟开始了思考和讨论,而且有了政治和经济等不同视角,但是游谈无根。没有学术的思想生产不负责任的话语,如,“英语专业是对不起良心的专业”之类话语对学术界和社会大众都是不妥当的诱导,而没有思想的学术产生文字木乃伊,无异于稗贩渔猎,蛀蚀了真正的学术价值和精神。借此,我们呼吁外语界要做“有思想的学术”和立“有学术的思想”(王元化 1994:370)。我们常常把学术思想挂在嘴边,但是何为学术?何为思想?学术与思想是什么关系?对于这个问题,我看并不是每个学者都能回答和践行的。学术就是基于事实与数据,依据实证与逻辑;而思想是解释与规定,强调价值与意义,持之有故,言之有理,学思相依,这对于学者来说,是最基本的共识和境界,也是任何学术研究的评估标准。其实,没有思想的学术与没有学术的思想简直就是一个矛盾的概念,因为严格说来,没有一种学术不是同时表达一种思想;没有一种思想离开学术能够伟大、正确,深刻的思想与严谨的学术互为表里。然而,就当下学术表现,思想与学术的分裂确是荒诞的现实。所以,内在逻辑的理论素养、纵横比较的学术视野和实证思辨的分析能力是一个学者的在先规定性条件。学术与思想相当于哲学意义上的“技”与“道”,庄子在《养生主第三》中有一句话:“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清朝魏源也说:“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其中的“技”指涉技术与经验,而“形而上者谓之道”,一方面,道进乎技,也就是说,“道”若弃“技”,便意味着脱离事实与现实,所谓理论创见就成了冰上筑屋;另一方面,技进乎道,如果认识只限于技术层面或经验世界,完全拘琐于雕虫小技,学术研究也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当然,问题的细致和专门是学术深度的标志,但是在深入细致之上,必须追求思想阐述的充实、周密和完整。所以,技道共生,学术与思想交相辉映,学术是思想的风骨,思想是学术的灵魂,执于一端,都是歧途。

 

学术生发思想,思想照亮学术。愿与《当代外语研究》的作者和读者朋友共勉之。

 

参考文献:

王元化.1994.学术集林(卷一)[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作者简介

 

杨枫,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翻译学、应用语言学。


本文原载《当代外语研究》2019年第1期,卷首语。本次推送已获作者授权,谨此致谢。如若引用,请以原载期刊为准;转载请注明“大民说英语”以及文章来源。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